堅韌不拔的傳奇:專訪G-SHOCK之父伊部菊雄
一只撞不壞、摔不破的錶?早在1983年,CASIO G-SHOCK的面世就已徹底顛覆了手錶精緻而脆弱的刻板印象。這款經久耐用的堅韌腕錶,數十年如一日地持續創新,除了在防震、防撞、防水等「三防」技術方面無止境進化,還不斷引入各種功能與先進材質,寫下一代傳奇。
而G-SHOCK誕生的幕後功臣,就是人稱「G-SHOCK之父」的伊部菊雄先生,這位低調而充滿創造力的設計師在剛過去的年末獲香港設計中心頒發「DFA設計領袖獎」。透過這次專訪,我們也與伊部菊雄先生展開了一場對話,深入探索G-SHOCK的堅韌密碼。
源於爸爸送的錶,始於一句話的願景
G-SHOCK是如何誕生的?
此為1982年伊部菊雄設計G-SHOCK結構時的照片。
G-SHOCK的故事,可以說是從一只壞掉的錶開始。「這一切都始於我摔碎了我父親送給我作為升入高中賀禮的腕錶,我由此萌生出想要開發一款耐用腕錶的想法。」伊部菊雄先生也坦言,「當時我並沒有很清晰的視野,所以在構想一個能吸收震盪的結構時遇到了很多困難。」
正所謂幹一行、愛一行,早在加入CASIO從事腕錶設計的工作之後,伊部菊雄先生便對腕錶產生了興趣,他個人很欣賞具有傳統感的瑞士腕錶,但他也指自己當時受到了不少家電等消費品的演變歷程所啟發,也因此可以想像,G-SHOCK的研發過程是充滿開創性與挑戰精神的。
在產生了要創製一款耐用腕錶的念頭之後,他便在一次公司會議上提交了一份計劃書,出奇的是當時計劃書的主題欄上居然只有一行字:「摔不壞的堅固手錶」。這一句話,始終貫徹在G-SHOCK的發展路上。
G-SHOCK研發的最大障礙在於吸收衝擊力的解決方案,測試過程中,其中一款原型錶的尺寸甚至有壘球那麼大。
在當時來說,精密手錶會跌壞是很自然的事,因而伊部菊雄先生的這個概念相當顛覆傳統、甚至可說是太過前衛,他的研發也只得從零開始。伊部菊雄先生憶述指:「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吸收衝擊力的解決方案。」起初,他的落地測試場所其實只是研究和開發中心三樓洗手間的一個窗戶,他首個設想是將整只錶包覆在柔軟且有彈性的物料裡,但結果是失敗的,因為無論加上多少吸震的橡膠,都無法阻止原型錶摔壞,更別說減震物料用得愈多,錶就愈大一只,根本不適合日本佩戴。後來,他設計出一個五重減震的結構,最初是想以五種保護避震物料來減小手錶的體積,後來又因電子元件會在落地測試中跌壞,又走入強化元件的反覆實驗中。
在無止境的試驗和失敗期間,他分別迎來了好消息與壞消息——好消息是,1981年,CASIO正式成立Project Team Tough項目團隊,由三名成員組成,並選以「G-SHOCK」為名,為這款研發中的錶定下了發佈時間表;壞消息是,這之後的研發遇上了瓶頸。
由1981年創立Project Team Tough到1983年G-SHOCK正式面世,團隊在約兩年內創製了超過200款原型錶。
事情的轉機來自伊部菊雄先生一天看到公園裡小孩們在玩的橡皮球,讓他想出了類似在橡皮球內浮動的腕錶設計:「我想到了克服這個問題的結構,它能逐漸吸收衝擊力,並讓機芯幾乎懸浮於中空,這一點很重要,能讓其不易受到衝擊傳遞的影響。」這個關鍵的獨特結構,藉由特定點的支撐點來減少錶殼與機芯之間的接觸,並可緩衝外部衝擊,再結合之前的五重減震研發成果,便成功做到了極致強韌的防震技術。
除了跌落測試之外,伊部菊雄先生還提到他們當時還進行了其他嚴格測試,如曾以鐵鎚敲擊手錶,甚至以一輛汽車碾過一只掉落的原型錶。在約兩年內,團隊打造過超過200只原型錶。終於,在1983年,首款G-SHOCK腕錶DW-5000C正式面世,以經典的八角形錶殼結合正方形錶圈,設計避免所有贅飾,以流線造型亮相,這也是G-SHOCK純粹追求防震的首個成果。
首款G-SHOCK腕錶DW-5000C於1983年正式面世,呈現了五重減震及中空錶殼構造的創新技術,其八角形錶殼結合正方形錶圈也成為系列的經典設計。
夢想與現實的交響
G-SHOCK的進化之路
伊部菊雄對耐用腕錶的追求從未止步,1994年,他還展開了全金屬G-SHOCK的研發工作。
G-SHOCK是由無數試驗、失敗、反覆研究、持之以恆而創造出來的結晶,但夢想的實現是一回事,但現實卻不一定盡如人意,1983年在首款G-SHOCK DW-5000C問世後,其造型有別於當時腕錶的精巧,不只碩大硬朗,前衛的風格也就意味著未必足夠百搭,因此一開始銷量並未如理想。實際上,伊部菊雄先生也早有預感:「開發腕錶的那個時候,薄型手錶正在流行,所以我們也沒有期望尺寸較大且較厚的G-SHOCK會受到好評,我們只是為終於能成功創製了它而感到高興。」
但慶幸的是,團隊的努力還是得到了肯定,先有一個北美的電視節目證明了G-SHOCK的實用性,再加上1990年代溜冰和滑浪的年輕好手也看中了G-SHOCK的設計與性能,G-SHOCK逐漸風靡全球,迄今全球累計銷量已突破1億只。
而在取得成功之後,他轉而去研發價格較親民的腕錶,但鑑於這樣的錶可以保證銷量,卻不能保證關注度,他出於對員工士氣的考量,同時也許又是創新之魂在蠢蠢欲動,1994年,他帶領團隊發想新的設計,希望創造一款大家理想中的手錶,這並非公司的官方項目,只是他們利用日常工作以外的時間所進行的研究,並在幾個月的討論後,他和有意參與的成員們共同決定製作一款「堅不可摧的金屬手錶」——時間彷彿又輪迴到G-SHOCK的研發之初,不過這一次卻更為困難,畢竟錶上所要用到的是金屬,而不是G-SHOCK原有的聚氨酯防護外殼。這項挑戰最後由汽車保險槓的結構啟發而成,也讓第一款全金屬G-SHOCK——MR-G系列成功誕生。
1994年,伊部菊雄開始研發全金屬G-SHOCK,並推出了MR-G系列。
在創造又一次佳績之後,伊部菊雄先生並沒有滿足於現狀,持續創新的步伐。他的開拓精神也反映在G-SHOCK的進化之路上——在1983年於抗震領域一鳴驚人之後,G-SHOCK其後再加入了太陽能、感測器等嶄新技術,所用的物料也擴充至不鏽鋼、鈦金屬、碳纖維等多元材質,還有將金屬和樹脂相結合的款式;在2015年,伊部菊雄先生還啟動了驚人的「Dream Project」,揭露了18K金G-SHOCK的開發,整只概念錶GW-5000以全黃金所製,這款錶其後在2019年正式面世,型號定為G-D5000-9JR,限量35只,定價為770萬日圓(當時約港幣55萬),成為史上最貴的G-SHOCK。
至今已達超過70個型號、集各種物料和功能於一身的G-SHOCK產品線,可謂集品牌技術之大成。但伊部菊雄先生的製錶熱誠與夢想大概是不會有盡頭的,因為被問到有沒有還想在G-SHOCK上再加入的設計時,他表示:「我們認為,如果能夠開發出一種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的理想材料,那就太好了。」
繼在2015年Baselworld上發表G-SHOCK "Dream Project" GW-5000黃金腕錶後,2018年品牌再揭露量產型號的製作,以慶祝G-SHOCK系列35周年,並於2019年年初正式發佈限量版本G-D5000-9JR,以18K黃金打造。
盡力追夢,永不放棄
伊部菊雄的設計哲學
在專訪中,伊部菊雄先生提到他最喜愛的G-SHOCK是型號DW5600,這一型號最初誕生於1987年,不但有著1983年原版的設計美學,如今更加入了不同物料、色彩,還有可替換錶殼與錶帶組合的款式可選。
走過41年,伊部菊雄先生對最初的G-SHOCK依舊喜愛,他分享指自己最喜歡的G-SHOCK是型號DW5600,皆因它有著與原版相同的設計風格;他也還記得曾聽說過的收藏趣事,指有位藏家收集了約2,000只G-SHOCK,並將它們陳列在一個特別的房間裡,這件事讓他非常欣喜。而這份始終如一的熱愛,也體現在他的設計哲學之中:「對我們來說,將具有挑戰性的開發主題表達在產品之上,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成品還能給你一種充滿夢想的感覺。時至今日,我們的想法始終未變。」
香港設計中心自2003年起設立DFA設計獎,伊部菊雄先生所獲得的「DFA設計領袖獎」,專為表彰一眾亞洲創意巨匠的創新精神而設,也是對他在腕錶設計路上的創新及堅韌追求、對全球時尚與產品設計的深遠影響作出嘉許。對於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他也如此鼓勵道:「我相信,當你想要完成一些新的事情時,總是會遇到困難。只要你不放棄,你一定會得到好的結果。盡力而為,永不放棄!我很期待你們的發展。」